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物聯網、人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浮現。我認為這個概念太過於籠統,在分析、說明、特別是在應用上,會有麻煩,因此必須進一步細分、定義。

 

關於物聯網,有興趣者,建議可以細讀「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1411月號」的「搶攻物聯網商機」專題,很不錯的。

 

網際網路(internet)本身是一個人造物,所聯結的也是人造物(例如:智慧型手機),人類再藉由這些人造物進行聯結。我們可以說,聯結人類是internet的一個應用。

 

最初,internet的發展是為了聯結分散在各地的人們。因此,我們其實可以將這個internet,稱為「人聯網(internet of humans)」,因為這個internet應用係以人的聯結為中心而發展。

 

後來,隨著internet的發展,我們發現,除了人類之外,我們也有能力透過internet,讓「物」聯結。為了有所區分,這個以「物」的聯結為中心而發展的internet,就稱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所謂的「物」,包含除了人類之外,所有的「物」,例如:動物、植物、人造物。

 

internet本身就是一個「人造物聯網(internet of artifacts)」。而在internet之上,有各種在動物、植物、人造物等等各方面的應用,例如:「動物聯網(internet of animals)」、「植物聯網(internet of plants)」、「設施聯網(internet of facilities)」等等。

 

例如:「寵物聯網(internet of pets)」。有人寧願養寵物,也不願養小孩。這些人願意為寵物的生活和健康花大錢。因此如果有人建造一個寵物聯網,專門用來照顧寵物的生活和健康,應該會有利可圖。

 

寵物聯網可以與人聯網聯結。透過寵物聯網,他們的主人可以在人聯網上互相認識,成為同好,一起討論寵物的點點滴滴以及箇中甘苦。

 

當然,也會有「豬聯網(internet of pigs)」。豬農可以利用豬聯網,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養出最健康的豬。然後透過人聯網,向消費者證明,他們的豬,絕對沒有吃到黑心商人的黑心產品,比多數台灣人都要來得健康。

 

消費者也可以利用豬聯網一起來養豬。這些消費者不一定要住在同一個城市,因為可以透過人聯網互相聯繫。等到豬可以成為桌上佳肴時,還可以在各自的城市,透過人聯網,進行視訊聚餐聯誼,暢談各自的烹調心得,並且緬懷這隻豬的一生〔在豬聯網中,豬是沒有隱私的〕。

 

消費者也可以利用「稻聯網(internet of rice)」來種稻。消費者只需要透過稻聯網,決定要用什麼肥料(有機、化學)、什麼農藥以及種種其它事項,稻聯網中的自動化設備會幫他完成剩下的工作。而控制這些自動化設備的,就是設施聯網。而設施聯網是一種人造物聯網。

 

人類造出某件物品必然有其目的,如果我們能知道物品的生老病死及其一生,對於我們想要達成的目的必然大有幫助。以前,我們除了知道物品的生與死之外,對於其它方面,其實不甚了解。

 

在那時候,人類雖然造出人造物,但人造物卻保有很多秘密。因此,我們對於人造物的運用,效率其實不高(如果我們能知道某個設備的狀況,就能以最高的效率運轉),在目的的滿足上,也不那麼有效(由於不知道車子的狀況,開上路卻拋錨了)

 

(人造)物聯網改變了這種情況。

 

我們不僅知道某個設備在什麼時候、地方、用什麼材料製造出來,也知道它一生的運轉狀況:做了什麼事、運轉多久了、是不是該保養了、是不是有生病的徵候需要更換零件了,什麼時候這個設備就該退役了,退役後,它或它的零件到哪裡去了,被如何處置了。

 

我們還知道這個設備與其它種種設備以及外在環境如何互動、如何互相影響、一起做了哪些事、達成什麼目的、績效如何。

 

(人造)物聯網中,人造物沒有秘密。因此,在管理上,可以最佳化。

 

物聯網(或人聯網)、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以及大資料(big data)之間關係為何?簡單地說,聯網提供聯結,雲端運算提供運算能力,而大資料則負責分析個體和群體的狀況和行為。

 

ICT(基礎建設)所建造而成的聯網、雲端運算以及大資料,構成人類社會以及萬物群體和基礎建設的神經系統。而人聯網與物聯網彼此互動。

 

人聯網以人為中心,基本上,由人(的智慧)進行「人為操控(manipulation)」。人造物聯網以人造物為中心,基本上,由人工智慧進行「人工智慧操控(artificial-intelligence-pulation, aipulation)」。

 

人工智慧操控(aipulation)將使人造物聯網完全自動化,無需人為介入。以前科幻小說所描繪的場景將會成真,例如:電影「魔鬼終結者」中所描繪的「天網」。「天網」這種智慧,最可能在人造物聯網的環境中產生。

 

《《《《《《《《《《《《《《《《》》》》》》》》》》》》》》》》》

 

l 如果你是高階經理人,你如何讓企業和ICT(資訊和通訊科技)的策略和目標結盟,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你應該作成哪些與ICT相關的決策,而不會讓ICT花費大筆的預算,卻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

l 如果你是資訊長,你如何擬定ICT的策略和目標,與事業單位溝通,建立ICT組織,扮演好ICT的角色,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不會被批評為只是花錢的單位,毫無貢獻?

l 如果你是資訊部門經理,你如何根據企業的ICT策略和目標,建立相關的流程和組織,例如:服務要求管理流程、意外事件管理流程、異動管理流程、資訊安全管理流程等等,並且據以實行,以達成ICT目標?

l 如果你是系統、網路、應用軟體管理、設計、開發、操作人員,你如何將自己從技術人員提升到管理人員,對企業整體的ICT基礎建設及其管理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l 如果你從事於資訊服務業,你如何管理本身和顧客的ICT基礎建設、如何擬定合理的價格、如何與顧客談判服務水準並且擬定服務水準協定(SLA)

 

龍山顧問所出版的《資訊和通訊科技基礎建設管理系統(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System, ICTIMS)》書籍和相關服務,能夠提供上述問題的解答、滿足你的需求,詳情請參考龍山顧問公司網站http://www.longshine.tw/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淺談「政治應該是為經濟服務的」

淺談「政治應該是為經濟服務的」

 

相關報導,請看see more

 

「政治應該是為經濟服務的」,只要是經濟選民,大概都會同意這句話。窮人覺得政治應該為窮人經濟服務,富人覺得政治應該為富人經濟服務。由於郭董是有錢人,所以我想郭董的意思比較可能是「政治應該是為有錢人服務的」。

 

在這裡我必須先澄清,我一點都不仇視郭董,也不仇視有錢人。其實,我覺得郭董算是好的有錢人,做了不少好事,也照顧員工和消費者權益,比起頂新魏家,實在是好太多了。事實上,我還買了郭董的40LED電視,8999元,真是價廉物美。

 

富人站在富人的角度看經濟,窮人站在窮人的角度看經濟,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經濟,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沒什麼對或錯。

 

關鍵在政府。而台灣是民主政治,政府由人民選出。因此應該是:「人民決定政府,政府指導經濟,經濟創造幸福。」問題是,政府指導經濟,到底是要創造誰的經濟幸福?

 

政府可能想為所有人民創造經濟幸福,但這點並不容易做到。不知道為什麼,由於種種的原因,政府的施政總是會偏向某一方:不是偏向富人,為富人創造經濟幸福,就是偏向窮人,為窮人創造經濟幸福,很難兩者兼顧,讓大家都滿意。

 

從歷史可以得知,政府太偏向窮人(共產主義)或太偏向富人(資本主義),結果都不好。但政府又無法知道或實行真正的中庸之道,因此,施政只能在兩者中間擺盪:如果發現太偏向富人了,趕快拉回窮人那邊,而如果發現太偏向窮人了,就趕快拉回富人那邊。以這種方式,求取平衡。

 

台灣過去幾年,政府施政明顯偏向富人,這導致所得分配惡化,貧富差距擴大:富人可以在豪宅裡騎腳踏車,窮人甚至只能當無殼蝸牛。這種情況再不修正的話,再過幾年,說不定我們會看到,富人在豪宅裡打高爾夫球,窮人甚至只能睡下水道。到那時候,就算發生革命,也不會讓人意外。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悲劇發生,政府的施政要盪回窮人這邊。這個過程會以種種面貌表現出來,例如:提高基本工資,檢討產業、外貿、勞工、賦稅政策,甚至政黨輪替。

 

這個過程會讓有錢人覺得不習慣、不舒服,畢竟,過去幾年的日子好過多了。郭董可能是因此有感而發,因而有那些言論。

 

每個人都想要經濟幸福,甚至會用非常激烈的手段來求取經濟幸福。有錢人得到了經濟幸福,這很好,恭喜有錢人。但在某些時候,有錢人也要考慮並且照顧窮人的經濟幸福。

 

歷史告訴我們,有錢人考慮並且照顧窮人的經濟幸福,才是保障有錢人經濟幸福的最佳作法。

 

淺談「我若是外商 不會投資台灣」

 

郭董說:「經濟選民用腳投票,經濟選民認為哪裡有利,就到哪裡去投資。」我想,郭董在這裡所說的經濟選民,應該是指富人經濟選民。窮人經濟選民連吃飽都有問題了,哪有錢投資。

 

企業認為哪裡有利,就到哪裡去投資,這是很正常的事,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問題是,政府的產業策略是什麼?

 

像鴻海這樣的好公司,政府當然會希望他留下來,而像頂新魏家,則應該讓他們去他們應該去的地方。然而,政府的產業策略不能僅考慮個別的公司,應做全面、整體的考量。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說,策略必須要做取捨:不僅要決定做什麼,也要決定不做什麼。所以,政府的產業策略應該要考慮:我們要什麼產業,不要什麼產業。在心態上,可能要抱持:「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壞的不去,好的不來」這樣的心態。

 

台灣的現況是,低薪資、高污染已走到了盡頭,因此走低薪資、高污染路線的企業不能要,而且要予以捨棄。走低薪資、高污染路線的外商不能讓他們進來,而國內企業則要幫助他們轉型,如果無法轉型的話,幫助他們外移,甚至只能捨棄。

 

能創造高薪工作的企業和產業,是政府的首要扶植目標。政府應該要建構能讓這些企業和產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只要有這樣的環境,外商自然會來投資。

 

產業轉型最不容易處理的是人,這包含新技能人才的培育以及無法適應新環境的舊產業人才的安置,這裡所謂的舊產業是指走低薪資、高污染路線的產業。

 

新技能人才的培育涉及舊產業人才的再教育以及國家的教育規劃。對於無法轉型的舊產業和人才,如果怕採取激烈的割捨手段,會造成無法承受的痛苦,則可以採用在計畫下使其凋零的作法,讓時間自然淘汰。

 

上面講的,政府都知道,但政府不敢做或無法堅持到底,最根本的原因,是怕經濟選民無法承受轉型的痛苦,把怨氣發洩在政府上,以致於失去政權。

 

轉型的過程,艱辛而漫長,充滿風險,任何政府都會害怕。但如果堅定意志,小心計畫,努力執行,並且與人民溝通方向和想法,人民不僅會了解,也會支持,也能承受轉型的種種痛苦。

 

人民不是笨蛋,人民眼睛雪亮,如果政府讓人民看到轉型的遠景美好,人民就會和政府在一起。

 

以高雄為例。如果單純從經濟數據來看,高雄實在不算太好,失業率高、人口外移、房價低,但為什麼市民對高雄市長陳菊的支持度始終居高不下?

 

因為高雄市民看到高雄轉型的遠景,他們感受到高雄的轉型,他們知道將來的生活會比現在更好。

 

他們知道高雄如果繼續朝重化工業發展,他們以及子孫,一輩子都會在污煙瘴氣中生活。所以他們勇敢支持政府將五輕遷離高雄,雖然明知這樣會失去數萬個工作機會,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他們感受到高雄的水和空氣變乾淨而更適於居住,也有新的產業在成長茁壯,雖然還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願意支持政府進行更進一步的轉型,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

 

經濟選民不喜歡低薪的環境,就像高雄市民不喜歡污煙瘴氣的環境一樣。只要政府提出明確、可行的轉型計畫,經濟選民就會支持。

 

政府不要害怕進行產業轉型。如果堅定意志,小心計畫,努力執行,並且與人民溝通方向和想法,人民不僅會了解,也會支持,也能承受轉型的種種痛苦。而且人民對於政府的努力,也會給予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