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構造」是比較屬於概念上的想法,「構造體」、「建築物」則是指實際上存在的東西。如果我們去查看「Infrastructure」在實際上的使用(拜搜尋引擎之賜,讓這件事得以輕易完成:只要在Google、Yahoo!上打進「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或「基礎架構」,就可以得到一大堆的資料),就會發現不論是「Infrastructure」或「基礎建設」甚至是使用「基礎架構」來進行說明的文章,其講述的內容,到最後都是指實際存在的事物而不僅僅是概念上的想法。這也意味著「Infrastructure」在使用上係指實際存在的事物,而「基礎建設」是比較適切的翻譯和用語。
我們在說明一個系統時,通常會用「架構」、「結構」或「構造」來描述系統的組成元素、其功能及其之間的關係等等,如果需要再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則通常會使用「細部架構」、「細部結構」或「細部構造」,很少有人會使用「基礎架構」來代替「架構」、「結構」、「構造」、「細部架構」、「細部結構」或「細部構造」。至少,筆者到目前為止,就沒看過這樣的用法。
●
雖然到處都有人在使用「基礎建設」或「Infrastructure」(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可以輕易地找尋到各種與基礎建設相關的術語,例如:資訊基礎建設、資訊科技基礎建設、網路基礎建設、交通基礎建設、環保基礎建設、水利基礎建設、電力基礎建設…),但是這個術語在管理方面似乎並沒有令人滿意的明確的定義。筆者曾經嘗試去找尋關於基礎建設這個術語的定義,但卻徒勞無功。雖說如此,筆者卻認為一定有人曾經為這個術語下過明確的定義,只是筆者沒有找到而已。
沒有明確的定義是壞事,因為在使用或讀到這個術語時,會對我們造成困擾。但往另一方面想卻是好處,因為我們可以有更大的空間來使用這個術語,甚至為它下我們所需要的定義。做這件事,可以訓練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邏輯力,是很好玩的事,筆者就常常這樣做。例如前面所講到的,Infrastructure有人翻譯成基礎建設也有人翻譯成基礎架構,容易造成困擾,如果有一個字能夠更明確地表示是基礎建設,那就太好了。
於是筆者就想到也許在英文中我們使用「Infraconstruction」這個字來表示「基礎建設」可能會更好,而不是「Infrastructure」這個會讓人產生混淆的字。而且「Structure」通常翻譯成「架構」、「構造」,而「Construction」則通常會翻譯成「建設」、「建造」,因此,我們應該會將「Infraconstruction」翻譯成「基礎建設」而不是「基礎架構」。由於這個字在字典上查不到(例如Yahoo!奇摩字典),因此筆者自認為創造了這個字,於是就上網查了一下,看看有沒有人用過這個字,結果竟然跑出一大堆相關網頁的連結(讀者如果用Google搜尋,就會瞭解)。可見早就有人覺得「Infrastructure」這個字不很明確,而已經改用「Infraconstruction」這個字了。
●
根據Wikipedia(維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上的說明,「基礎建設」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建設」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建設」)。
這樣的說明係以國家、政府的立場來考量,不容易應用到企業的基礎建設上,而且比較偏重於硬體建設方面而忽略了管理方面的建設。這可能是因為某些政府單位,例如台灣電力公司、台灣自來水公司、交通部公路總局等等,本身就是政府在管理這些硬體建設時所成立的單位,屬於管理建設,因此就沒有提及,但是大家應該很清楚,如果管理部門不健全,基礎建設就不可能健全。硬體基礎建設的管理部門通常只會想到如何管理硬體基礎建設,而忘記如何管理自己,這不僅在公家單位是這樣,其實私人企業也是如此。
雖然上述在Wikipedia上對於基礎建設的說明不容易應用到企業的基礎建設上,但是卻可以藉此來對企業的基礎建設做明確的定義。
●
如果你是一個程式設計師,那麼你需要什麼設施和服務,才能夠讓你的工作容易順利進行,而不會在設計程式時遭遇不必要的麻煩?你所需要的可能是一個適當的開發環境,可能包含PC、伺服器、網路、開發平台(例如JVM)等等,缺乏任何一樣設施都可能會讓你無法進行開發工作,而如果某個設施的規格不符合需求也可能讓開發工作的進行受到干擾和阻礙。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有經驗的程式設計師被賦予開發某程式的責任時,總會要求提供一個適當的開發環境,因為這是他賴以順利開發程式的基本條件,換句話說,這是他在進行程式開發工作時所需要的基礎建設。
如果你是一個軟體開發專案經理,那麼你需要什麼設施和服務,才能夠讓你的工作容易順利進行,而不會在專案進行時遭遇不必要的麻煩?
《未完待續》 《《《《《《《《《《《《《《《《》》》》》》》》》》》》》》》》》
資訊和通訊科技基礎建設的浮現,對企業界人士產生各種不同的衝擊,例如:
l 如果你是高階經理人,你如何讓企業和ICT(資訊和通訊科技)的策略和目標結盟,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你應該作成哪些與ICT相關的決策,而不會讓ICT花費大筆的預算,卻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
l 如果你是資訊長,你如何擬定ICT的策略和目標,與事業單位溝通,建立ICT組織,扮演好ICT的角色,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不會被批評為只是花錢的單位,毫無貢獻?
l 如果你是資訊部門經理,你如何根據企業的ICT策略和目標,建立相關的流程和組織,例如:服務中心、意外事件管理流程、異動管理流程、資訊安全管理流程等等,並且據以實行,以達成ICT目標?
l 如果你是系統、網路、應用軟體管理、設計、開發、操作人員,你如何將自己從技術人員提升到管理人員,對企業整體的ICT基礎建設及其管理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l 如果你從事於資訊服務業,你如何管理本身和顧客的ICT基礎建設、如何擬定合理的價格、如何與顧客談判服務水準並且擬定服務水準協定(SLA)?
龍山顧問所出版的《資訊和通訊科技基礎建設管理系統》一書能夠提供上述問題的解答、滿足你的需求,詳情請參考龍山顧問(http://www.longshine.tw/)所出版的《資訊和通訊科技基礎建設管理系統》一書的目錄。本書內容包含章節:
1. 資訊和通訊科技基礎建設的演進,
2. 資訊和通訊科技基礎建設與價值鏈,
3. 資訊和通訊科技基礎建設與電子商務,
4. 資訊和通訊科技基礎建設管理系統模式,
5. 企業和ICT的策略和目標,
6. ICT基礎建設和管理系統規劃和實行,
7. 服務中心(The Service Desk),
8. 意外事件管理(Incident Management),
9. 問題管理(Problem Management),
10. 建構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11. 異動管理(Change Management),
12. 上線管理(Release Management),
13. 服務水準管理(SLM, Service Level Management),
14. ICT服務的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for ICT Services),
15. 容量管理(Capacity Management),
16. ICT服務連續性管理(ICTSCM, ICT Service Continuity Management),
17. 可利用性管理(Availability Management),
18. 應用軟體管理(Application Management),
19. ICT基礎設施管理(ICTIM, IC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20. 資訊安全管理(Security Manage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